Banner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内容
如何正确涂抹液体敷料以促进伤口愈合
- 2025-09-13-

正确涂抹液体敷料的第一步,是做好伤口清洁与准备工作,为敷料发挥作用奠定基础。首先用生理盐水或医用碘伏轻轻擦拭伤口及周围皮肤(直径 5-10cm 范围),清除伤口表面的污垢、渗液、坏死组织,避免细菌残留影响愈合;若伤口有较厚结痂或分泌物,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软化后小心清理,切勿用力擦拭损伤新生组织。清洁后用无菌纱布轻轻吸干伤口及周围皮肤水分,确保皮肤干燥 —— 若皮肤潮湿,液体敷料难以形成有效保护膜,影响使用效果。同时,检查伤口类型(如浅表擦伤、小切口、渗液伤口),选择适配的液体敷料类型(如透明薄膜型、水胶体型、泡沫型),确保敷料能针对性促进伤口愈合。

掌握正确的涂抹方法与用量,是液体敷料发挥效果的关键。手持液体敷料瓶,瓶口距离伤口 5-10cm,均匀喷洒或涂抹在伤口及周围 2-3cm 的健康皮肤上,形成一层薄薄的保护膜即可,无需反复叠加涂抹。若为喷洒型敷料,需保持瓶身垂直,避免倾斜导致用量不均;若为涂抹型敷料,可用无菌棉签蘸取敷料,沿伤口边缘向外侧涂抹,确保覆盖完整且无气泡。用量需根据伤口大小调整,如直径 2cm 的浅表伤口,喷洒 1-2 下或涂抹 1-2 棉签的量即可,过量涂抹会延长干燥时间,还可能导致敷料脱落。涂抹后等待 1-3 分钟,待敷料完全干燥成膜,再进行后续保护(如包扎)。

涂抹后的伤口护理与敷料更换,需遵循科学规范,避免影响愈合。液体敷料形成的保护膜具有防水、防菌作用,日常可正常洗手(避免长时间浸泡),无需频繁更换;若伤口渗液较多,导致敷料隆起、脱落,或敷料表面污染严重,需及时更换。更换时先用生理盐水湿润敷料边缘,轻轻剥离保护膜,避免撕扯损伤新生皮肤;再次清洁伤口后,按照上述方法重新涂抹新的敷料。同时,需观察伤口愈合情况,若涂抹后伤口出现红肿、疼痛加剧、渗液增多等异常,需暂停使用并及时就医,排查是否存在感染或敷料过敏问题。

特殊人群与特殊伤口的涂抹注意事项,需额外关注以保障安全。对于婴幼儿、老年人或皮肤敏感人群,使用前需在伤口周围小范围皮肤进行过敏测试,涂抹少量敷料观察 24 小时,无红肿、瘙痒等过敏反应再正常使用;对于有窦道、瘘管的深层伤口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涂抹导致敷料堆积堵塞伤口。此外,液体敷料不可替代缝合处理,若伤口较深、出血不止或被生锈物品划伤,需先到医院进行专业处理(如缝合、打破伤风疫苗),待伤口稳定后,再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液体敷料辅助愈合,确保伤口安全、快速恢复。